近段时间,北京梁思成、林徽因故居被“维修性拆除”余声未了,又出现***重庆行营被“保护性拆除”……一时间,如何保护文物和古建筑成为社会公众颇为关注的话题。  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,河南在保护古建筑、古民居方面的现状如何?在现实中遭遇了哪些难题?出路何在?这些话题,也成为市民的一个“关注点”——城市化进程中,古建筑保护路在何方

  古建筑的尴尬:年久失修,隐患丛生

  据了解,目前我市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600余处。但除了一些已经被划进市级文物保护名单的祠堂、名人故居、古村落外,***在民间的各式稀散的古建筑却还面临着被遗弃的尴尬处境。

  在苏溪镇蒋宅、上娄、同春、花厅一带,散落着明清后期风格的各式古建筑。记者了解到,由于近年不少农村都规划实施旧村改造和空心村改造,加上有上***历史的民房都已鲜有人居住,因此散落在农村的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。

  “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,我们村中间的那一片老房子都还是有不少人居住的,现在除几个老年人外就没有什么人住了,也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老宅。”村民陈桂珍说,那群俗称“新屋”的建筑,年代久远,房子的梁柱和木板雕花都相当***。但由于屋主年纪偏大,缺少保护意识,房屋也没能被划进文物保护范围,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修缮,甚至还发生过被盗雕花板的事情。

  “好像是2007年的时候,八里前山自然村老屋发生了火灾,老房子都被大火给烧掉了。”上娄村老支书蒋孝和说,由于老房子没有人居住,很容易遭风雨电火损毁,也无人会去修缮。

  记者了解到,我市还有不少类似的农村古建筑面临年久失修、缺少关注的问题。在西南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,这种情况更为普遍。由于目前还住在古宅中的农村居民,大多是低收入或因病致贫的农村***,受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,他们只能居住在祖上留下来的古建筑中。依照目前各种补助情况来看,也还不能激发这些居住户对老宅的维修积极性。此外,由于这些住户、业主的保护意识不强,使得老宅的消防安全隐患***,不少古民居内随意堆放柴草和垃圾,电线老化严重,使用明火无防范措施。这些都成了古建筑保护的致命伤。

  旧村改造要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

  除了无人居住、年久失修等因素外,整体农房改造也是古村落、古建筑面临消亡的重要原因。

  有关专家在研究中发现,因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,不少村子面临着全村被拆除的命运,农民住进了与现代城市高层住宅一样的新民居,而祠堂、寺庙也被拆除,集中重建。这种旧村改造,将使除了受***文物法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外所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全部消失。

  在这一方面,河南无疑也有令人痛心和遗憾的地方。据悉,去年我市共启动新农村(社区)建设14个村,实施农房改造10870户,竣工8895户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有195个村启动旧村改造,其中104个村实施全拆全建。在改造和重建过程中,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、淳朴的人文环境等,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,其中隐藏的还未被列入文***位的老宅不少已“寿终正寝”了。

  保护古建筑,郑州一直在努力

  伴随着郑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,近些年,我市每年均投入500万元以上的专项经费,用于全市范围内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,并及时下发《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》等一系列文件,对涉及文物保护用地、保护经费、产权置换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。

  与此同时,我市文保和农办等部门也一直在努力。在2004年的时候,就对旧村改造中可能遇到的老宅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,使老宅与一般房屋拆迁区分对待,分别登记。农办建设科刘科长说,农房改造需要考虑当地的风俗人情,考虑当地的建筑历史和特色,因地制宜,综合考虑,对具有文保价值的建筑应保护、开发和利用。“2009年我省曾出台了《关于***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》,将修复古祠堂、古民居列入专项补助项目,补助金额每村5万元至

10万元不等。”